2025年10月2日,广州白云国际机场,一位马来西亚籍旅客在办理出境边检手续时,望着忙碌而有序的移民管理警察,由衷感叹:“中国人现在好幸福。”这句话被现场记者记录下来,迅速在网络传播,引发热议。许多人好奇:一位外国游客,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?这句朴素的评价,背后藏着怎样的现实图景?
这并非偶然的赞美。近年来,随着中国与马来西亚等国互免签证政策的深化,越来越多外籍旅客选择来华旅行、参展、探亲。广州作为华南门户,成为许多外国游客进入中国的“第一站”。数据显示,2025年前8个月,马来西亚公民入境中国达18万人次,其中92%通过免签方式入境。白云机场口岸同期接待免签外籍人员超48万人次,同比增长141%。人流激增的背后,是对口岸服务能力和城市开放程度的直接考验。
“中国人好幸福”的感叹,表面看是对外籍游客便利待遇的羡慕,实则折射出中国在出入境管理、城市服务和国际形象上的系统性提升。这一变化,始于政策开放,成于服务细化。2023年起,中国对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多国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,并不断优化适用口岸。广州白云机场正是首批试点之一。旅客无需提前申请签证,持护照即可入境停留10天,极大降低了来华门槛。
但政策红利要转化为真实体验,离不开执行层面的精细打磨。语言曾是外籍旅客最直接的障碍。为此,广州边检总站组建了涵盖英语、马来语、泰语、阿拉伯语等13种语言的外语服务队,现场配备专业翻译民警。当马来西亚游客面对申报流程困惑时,能立刻获得母语级别的沟通支持。12367移民管理服务平台也开通了7×24小时多语种热线,确保求助无时差。
技术赋能则让通关效率实现跃升。白云机场联合多家航空公司推行电子登机牌无纸化通关,旅客刷护照或扫码即可完成核验。iAPI国际旅客信息预报系统提前获取航班数据,免去纸质舱单提交。T2航站楼设置的自助过境闸机,支持人脸识别与护照扫描,平均通关时间缩短至30秒以内。一位德国旅客曾在凌晨抵达时感慨:“从没见过一个城市在深夜依然灯火通明,边检人员仍在微笑服务。”
这些细节累积成“幸福”的感知。对外国游客而言,“幸福”不仅是免签的便利,更是被尊重、被看见的体验。白云边检民警会主动引导填写入境卡,帮助找回遗失物品,甚至为行动不便者开设特殊通道。有泰国旅客在取回装有现金和证件的背包后,向警察深深鞠躬。这些超越职责的善意,让制度化的边检流程有了温度。
这种服务模式正在形成可复制的样本。广州边检在广交会期间增设9条专用通道,开足34条查验通道,实现“即来即办”。生物信息前置采集、专人专办等措施,让外商既能高效参展,又能顺道旅游。广州市政府还计划推出国际中转旅客免费一日游、“即买即退”服务,并扩大外卡POS机覆盖范围,进一步打通消费堵点。
“中国人好幸福”的另一层深意,或许在于中国社会整体运行的高效与安全。外国游客在广州街头看到的不仅是现代化高楼,更是深夜仍安全运行的地铁、随处可用的移动支付、整洁有序的公共空间。一位马来西亚游客在社交平台写道:“在这里,我一个人走夜路也不害怕,餐馆凌晨还在营业,这在我们国家很难想象。”这种安全感与便利感,构成了“幸福”的底色。
展望未来,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人员往来持续升温,类似白云机场的服务模式或将推广至更多口岸。更多城市可能借鉴广州经验,打造“入境即安心”的全流程服务体系。而“中国人好幸福”这句感叹,也可能从一句偶然的评价,演变为国际社会对中国治理能力的一种普遍认知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开放不仅是政策的松绑,更是细节的打磨、人心的连接。当一个国家能让异乡人感到被善待,它的自信与温度,自然会被世界看见。
配资网站首页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