组成:金银花 15g、野菊花 12g、蒲公英 15g、紫花地丁 12g、紫背天葵子 10g。
功效:清热解毒、消散疔疮。
应用:适用于疔疮初起,症见局部红肿热痛、疮形粟米样坚硬,或伴发热、口渴、舌红苔黄。
方解:金银花疏散风热、清热解毒;蒲公英、紫花地丁善清血分热毒,消痈散结;野菊花清头目之火,兼散郁结;紫背天葵子入肝肾,清下焦热毒,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之效。
加减:若疔疮发于头面,加白芷、连翘;伴大便秘结,加大黄、芒硝;热毒炽盛,加黄连、黄芩。
2. 黄连解毒汤(《外台秘要》引崔氏方)组成:黄连 9g、黄芩 6g、黄柏 6g、栀子 9g。
功效:泻火解毒。
应用:适用于疔疮热毒深重,症见疮面紫暗、肿痛剧烈、高热烦渴、溲赤便结,甚至神昏谵语。
方解:黄连泻心火,兼泻中焦之火;黄芩清肺火,清上焦之热;黄柏泻下焦之火;栀子通泻三焦之火,导热下行,四药苦寒直折,泻火解毒之力极强。
注意:脾胃虚寒者慎用,可配伍甘草调和药性。
二、中药秘方:针对疔疮脓毒蕴结或正虚邪恋证1. 疔疮拔毒散(民间验方)组成:雄黄 10g、明矾 15g、大黄 20g、黄柏 15g、五倍子 12g、冰片 3g。
用法:上药共研细末,用醋或蜂蜜调成糊状,外敷于疔疮患处,每日 1-2 次。
功效:拔毒消肿、清热止痛。
应用:适用于疔疮中期,局部脓头未溃或溃后脓毒不净,症见疮顶软陷、脓腐难脱、肿痛不减。
方解:雄黄解毒杀虫、燥湿祛痰;明矾收敛解毒、燥湿止痒;大黄、黄柏清热泻火、凉血解毒;五倍子收敛止血、解毒消肿;冰片清热止痛、防腐生肌,外用可使脓毒外透,促进疮面愈合。
2. 托里消毒散(《外科正宗》)组成:黄芪 15g、白术 12g、人参 6g、当归 12g、川芎 9g、白芍 12g、茯苓 15g、金银花 15g、白芷 9g、皂角刺 9g、桔梗 9g、甘草 6g。
功效:益气养血、托毒排脓。
应用:适用于疔疮后期,正虚邪恋,症见疮形平塌、脓水清稀、愈合缓慢,伴面色萎黄、神疲乏力。
方解:黄芪、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健脾益气;当归、川芎、白芍养血和血;金银花清热解毒;白芷、皂角刺、桔梗消肿排脓,全方补托结合,既扶正又祛邪。
三、名方加减:结合疔疮部位与兼证1. 七星剑汤(《外科正宗》)组成:苍耳子 9g、野菊花 12g、蚤休 9g、半边莲 12g、紫花地丁 15g、麻黄 6g、川芎 9g。
功效:祛风清热、解毒消肿。
应用:适用于疔疮发于头面、四肢,伴恶寒发热、头痛头晕,属风热火毒者。
特点:方中麻黄辛温,与清热解毒药配伍,可开腠理、散风热,使热毒从表而解,尤其适合疔疮初起兼外感表证者。
2. 蟾酥丸(《外科正宗》)组成:蟾酥(酒化)6g、雄黄 3g、朱砂 3g、轻粉 1.5g、麝香 1.5g、枯矾 1.5g、铜绿 1.5g、蜗牛 21 个(研末)。
用法:上药共研细末,以蜗牛汁或酒调为丸,如绿豆大,每服 1-2 丸,用葱白煎汤送下,外用醋调敷患处。
功效:解毒消肿、开窍止痛。
应用:适用于疔疮走黄(毒邪内陷),症见疮头紫暗、顶陷无脓、全身高热、神昏谵语,为急救之方。
注意:方中蟾酥、轻粉有毒,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,孕妇禁用。
四、外治验方:疔疮局部辨证施治1. 初期未溃:箍围消肿药方:芙蓉叶、大黄、黄柏、黄连、黄芩、白芷、天花粉各等份,研末,茶水调敷。
作用:清热解毒、活血消肿,使疔疮局限,防止扩散。
2. 中期成脓:提脓祛腐药方:九一丹(熟石膏 9 份、升丹 1 份)或五五丹(熟石膏 5 份、升丹 5 份),撒于疮面,外盖金黄膏。
作用:腐蚀坏死组织,促进脓液排出。
3. 后期溃后:生肌收口药方:生肌散(人参、黄芪、当归、白芷、炉甘石、珍珠等),撒于疮面,外贴生肌玉红膏。
作用:补气养血、生肌敛疮,加速疮面愈合。
五、注意事项辨证关键:疔疮多因热毒蕴结,需辨明热毒轻重、是否内陷(如 “疔疮走黄” 属危重症,需结合西医急救)。
禁忌:疔疮尤其头面疔,严禁挤压、过早切开,以免毒邪扩散;服药期间忌食辛辣、油腻、发物(如鱼虾、羊肉)。
中西医结合:若疔疮伴高热、败血症等,需及时配合抗生素治疗,避免延误病情。
以上方剂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,根据个体体质、病情调整剂量与配伍,切勿自行用药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网站首页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