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苏联卫国战争的初期,由于德国的突袭以及苏联红军的准备不足,德军的“巴巴罗萨计划”顺利展开。随着战事不断进展,苏联军队在前线节节败退,大片领土丧失。德军的铁骑直奔苏联首都莫斯科,随即展开了激烈的莫斯科保卫战。
然而,德军高估了他们的胜利。在他们接近莫斯科的过程中,没想到他们将遭遇到一个强大的敌人——苏联的严寒冬季。尽管德军一路势如破竹,许多士兵却在莫斯科的寒风中冻死。面对这种情况,不少人曾疑惑,德军为什么不砍伐附近的树木来取暖呢?事实上,苏联早就切断了德军的退路,早有准备。
随着战局不利,苏联开始谋划应对德军进攻的战略。莫斯科几乎毫无防备,德军的装甲部队迅速逼近,战斗在所难免。尽管苏联红军士兵数量庞大,但在德军精密战术的面前,红军依然无法有效抵挡德军的猛攻。于是,斯大林调整了战略,决定利用苏联广阔的战略纵深,展开拉锯战和消耗战,力图拖延敌军进攻。
展开剩余74%在此之前,苏联红军需要争取时间。于是,调整后的红军开始以拖延为主,力求减缓德军的推进速度。起初,德军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并不看好,认为四个月内即可轻松占领莫斯科,战斗将很快结束。然而,苏联红军顽强抵抗,成功拖延了三个月,直到9月30日,德军才开始对莫斯科周边的关键地区发起攻势。而这三个月的时间,苏联却并没有浪费。
作为苏联的首都,莫斯科不仅是政治中心,还是重要的工业城市。为了保证战争不会影响到重要生产,苏联早早将工业设备转移到后方,并确保这些设备能够在安全地带迅速恢复生产。同时,民众响应政府号召,积极摧毁或转移敌军必经之路上的一切资源。木质建筑被拆除,石块、庄稼甚至是周围的树林都被彻底清除。所有能用的资源被迅速运走,留给德军的只是空荡荡的荒地。
当德军终于突破了苏联的防线,他们发现补给线已经被完全切断,无法获得任何外界支援。为了维持战斗力,他们只能依赖自家的后勤供应,但随着战线的拉长,补给问题愈发严峻。更糟的是,苏联还组织了大量游击队,积极破坏德军的补给线,造成了极大的压力。
然而,德军面临的最大困境还是严寒。1941年,苏联的冬天异常严酷,许多德军士兵因为冻伤而丧命,这一切使得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变得可望而不可及。
德军来自温暖的西欧,尽管他们的冬天寒冷,但与苏联的极寒天气相比,简直是小巫见大巫。德军的武器和坦克在西欧作战时,表现得异常出色,因为它们能够适应西欧的气候条件,作战性能并未受到太多影响。然而,当他们进入苏联时,情况发生了变化。苏联的公路大多是土路,不像西欧那样铺设了柏油或沥青。每当下雨,德军的坦克便会陷入泥泞中,严重影响了德军的进攻速度。
终于,德军兵临莫斯科时,苏联的冬季也全面来临。随着气温骤降,德军的坦克开始出现问题。经过检查,他们发现问题并非坦克本身损坏,而是由于油箱缺乏防寒设计,燃油已经冻结,导致战车无法启动。于是,德军士兵想出一个办法,将棉被裹在油箱上,以便使战车能够重新启动。然而,棉被的效果十分有限。严寒不仅仅影响了战车,士兵们的身体也同样受到了折磨。很多士兵被冻伤,甚至有人死于冻伤。
更糟糕的是,德军无法获得任何的木材来取暖,因为周围一片空旷,什么也没有。为了解决这一困境,德军士兵开始抢夺阵亡苏军的军衣,因为苏联的冬装显然比他们的要更为温暖。许多士兵在战斗结束后,疯狂地争抢着敌军的衣服来御寒。
随着寒冷的加剧,苏联的游击队依旧活跃,德军的补给线受到了严重威胁。最终,在这样的环境下,德军的战斗力和士气都被消耗殆尽。在1941年12月,苏联军队发起反攻,借着寒冷的天气和士气的崩溃,成功击败了德军。德军想要占领莫斯科的计划彻底破产。
来源:《莫斯科保卫战:苏军靠气象武器击败德军》——中国知网 作者:魏庆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站首页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