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仲夏纪第五
大乐
题解
《大乐》是《仲夏纪》的第二篇。“大乐”即合乎道的音乐。文章体现了较为完整的天道观,认为宇宙间的万物,都是由“太一”派生出来的,“太一”即是“道”。本篇所论之“道”与老子所谓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之“道”有本质不同。老子的“道”意为“无”,而本篇所论之“道”是“有”,即为“太一”,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性质。文章阐述了音乐与天地、阴阳的关系,得出音乐也产生于“太一”的结论,进而强调了“太一”对个人和国家的作用,要求要按照常道来治身、治国、治天下。
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。生于度量
注释
译文
音乐的由来已经很久远了,它产生于律管的度量,始源于太一。太一生天地,天地生阴阳。阴阳变化,一上一下,会合而成为形体。浑浑沌沌,分离了又会合,会合了又分离,这就叫作自然运行的永恒规律。天地像车轮那样循环运转,到头了又重新开始,到极点了又重新返回,都很恰当适宜。日月星辰的运行,有的快,有的慢,日月的轨道不同,都能够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。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出现,有的炎热,有的寒冷,有的短,有的长,有的柔和,有的刚厉。万物的产生,从太一开始,由阴阳变化而成。阳气变化则万物萌芽活动,阴气变化则万物凝冻成形。万物的形体占有一定的空间,没有不发出声音的。声音产生于谐和,谐和来源于适合的度量。谐和与适合的度量,正是先王制定音乐所依据的原则。
天下太平,万物安宁。皆化其上,乐乃可成。成乐有具
注释
译文
天下太平,万物安宁,人民都顺从统治者的教化,音乐才可以制成。制成音乐有一定的条件,一定要节制嗜欲。只有嗜欲不邪僻,才可以致力于从事音乐。从事音乐要有方法,一定要从平和出发。平和产生于公正,公正产生于道。所以,只有得道的人,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吧!被灭亡国家的遭受暴虐杀戮的人民,不是没有音乐,只是他们的音乐不能表达快乐。将要被水淹死的人不是不会笑,有罪的人不是不会唱歌,精神狂乱的人不是不会舞蹈,乱世的音乐与这些情况有相似之处。君臣地位颠倒,父子丧失各自本分,夫妇关系失和,人民痛苦呻吟,以此来制作音乐,又会怎么样呢?
凡乐,天地之和,阴阳之调也。始生人者,天也,人无事焉
注释
译文
凡音乐,都是天地和谐、阴阳调和的产物。最初创造人的是天,人自身没有参与其事。天使人有了贪欲,人不得不去追求;天使人有了憎恶,人不得不躲避。贪欲和憎恶都是从天那里得来的,人自身没有参与,不可变更,不可改变。世间的学者,有反对音乐的,他们的这种主张是从哪里产生的呢?
大乐
注释
译文
音乐是君臣父子长幼都欢欣而喜悦的。欢欣产生于平和,平和产生于道。所谓道,是看不见、听不到,也无法描绘出形状的。若有人能够懂得在不见之中包含着见,不闻之中包含着闻,无形之中包含着形,那他就差不多懂得道了。道这个东西是非常精妙的,无法描绘它的形状,无法为它命名,勉强给它起个名字,就叫作太一。所以道和君主是一,是制定法令的,万物和臣下是两,是听从命令的。先代圣人抛弃处于听从地位的“两”而效法处于制令地位的“一”,因此知道万物生成的道理。所以能够用“一”来处理政事的,可以使君臣欢乐,远近和睦,百姓愉悦,兄弟和谐。能够用“一”来修养身心的,就会免除灾害,终其天年,保全天性。能够用“一”来治理国家的,可以使奸邪远离,贤明者到来,实现大行教化。能够用“一”来治理天下的,就会寒暑适宜,风雨适时,就会成为圣人。所以,懂得用“一”就聪明,用“两”则君臣无别,就会混乱。
(温馨提示: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)
适音
题解
《适音》是《仲夏纪》的第四篇,一作《和乐》。“适音”意思就是音乐要合于一定的标准,要适合于身心修养。文章先论述了音乐与人的心情之间的关系,指出音乐的要务在于“和心”,“和心”符合“行适”。“适心”和“适音”是“和乐”的前提,“四欲得,四恶除,则心适矣”,“适音”即是声音大小、清浊适中。“适”和“衷”是问题的关键,围绕着这两个问题,阐述了音乐与政治之间的关系,突出了音乐“教民、平好恶、行理义”的教化作用,反映了儒家对音乐的重视。
耳之情欲声
注释
译文
耳朵的本能是想要听到声音,如果心情不快乐,即使音乐在耳边也不听;眼睛的本能是想要看到色彩,如果心情不快乐,即使色彩在眼前也不看;鼻子的本能使想要嗅到芳香,如果心情不快乐,即使芳香在面前也不嗅;口的本能是想要吃到有滋味的食物,如果心情不快乐,即使美味在面前也不吃。有各种欲望的是耳、目、鼻、口,而快乐不快乐是由心情决定的。心情一定要平和然后才能快乐,心情必须快乐了,然后耳、目、鼻、口才会有欲望。所以,快乐的关键在于心情平和,心情平和的关键则在于行为适宜。
夫乐有适,心亦有适。人之情:欲寿而恶夭
注释
译文
快乐有适中的问题,心情也有适中的问题。人的本性是希望长寿而厌恶夭折,希望安全而厌恶危险,希望光荣而厌恶屈辱,希望安逸而厌恶劳累。以上四种愿望满足,四种厌恶免除了,那么心情就舒适了。四种愿望的满足,在于依循事物的规律。依循事物的规律来修养身心,那么生命就保全了;生命保全了,寿命就长久了。依循事物的规律来治理国家,那么法度就建立了,法度建立了,那么天下就臣服了。所以,心情舒适的关键在于依循事物的规律。
夫音亦有适:太巨则志荡
注释
译文
声音也有适中问题。声音太大就会使人心志摇荡,在心志摇荡的状态下听太巨大的声音,那么耳朵就容纳不下,容纳不下就会被充塞,耳朵被充塞,心志就会摇荡。声音太小就会使心志得不到满足,以不满足的心志去听过小的声音,那么耳朵就觉得不充实,不充实就会感到不足,不足心志就得不到满足。声音太清就会使人心志高扬,以高扬的心志去听太清的声音,耳朵就会空虚疲惫,耳朵空虚疲惫,就不能鉴别,不能鉴别,心志就会衰竭。声音太低浊就会使人心志消沉,以消沉的心志来听这种低浊的声音,耳朵就不会收聚它,不收聚声音就使人不能专一,不专一就会发怒。所以,声音太大、太小、太清、太浊都不适宜。
何谓适?衷
注释
译文
什么叫作适宜呢?声音大小清浊适中就叫作适宜。什么叫大小清浊适中?钟音律度最大不超过钧所发出的声音,钟的重量不超过一百二十斤,这就是大小轻重适中。黄钟律的宫调是音律的标准,声音清浊适中。合乎标准就是适宜,以适宜的心态听适中的声音那就和谐了。音乐各方面都不要太过分,平和就可以了。所以,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愉悦,是由于它的政治平稳和顺;乱世的音乐哀怨而愤怒,是由于它的政治乖戾反常;国家灭亡前的音乐悲痛而哀伤,是由于它的政治危急险恶。大凡音乐,与政治相通并且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,风俗形成就是音乐教化的结果。所以,治理有道之世,考察它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它的风俗了,考察它的政治就可以知道它的君主了。所以,先王一定要通过音乐来宣扬他们的教化。演奏《清庙》的琴瑟,用朱红的弦和底部镂刻的小孔来奏出曲调,一人领唱,三人应和,产生了超过音乐本身的效果。天子祭祀先王时,献上酒樽,把祭祀用的活鱼放到俎中,大羹不调和五味,其本来的意义已经超过滋味本身了。所以,先王制作礼乐的目的,并非仅仅是用来使耳目欢愉,极力满足口腹的欲望,而是用来教化百姓分辨好坏、推行理义的。
(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↑↑↑)
感谢大家的阅读,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,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!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!
配资网站首页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